1977年高考,是他永不磨灭的记忆

来源:青州新闻网     时间: 2017-06-15 09:51:59     


老家是青州市何官镇进潘村的孙佃永,今年69岁,2008年4月从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以教授身份退休。全家共有八口人,他和两个儿子两个儿媳五个人都是教师。今年高考期间他去师范附小接送孙子,在驼山路上看到来来往往接送高考学生的大巴车和维持秩序的交警,禁不住回想起了自己高考前后的一些往事,便与记者约在6月8日(高考第二天)在家中聊了起来。

高中生当上了“潮屋大学”的老师

在当时的农村,孙佃永算上学多的。虽然父亲提早过世,但哥哥嫂子都很支持他上学。然而,因为赶上文革,三年高中实际只上了两年,最后一年只闹文革了。1968年7月孙佃永便毕业回家务农。让他没想到的是,两年高中真的没有白上。

“到了12月,大队里因为学生多教师少忙不过来便从队里找老师,觉得我学历算高的,就让我干了民办教师。”

那时的办学条件很差,没有像样的地方,只能因陋就简。村里有个地下烟炉,很潮湿,是用来把烤干的黄烟放潮之后便于捆扎的所在,学校就安在这个地方。老百姓见状,给学校起了个名字,叫“潮屋大学”。至于师资,说起来更可笑。“学生共有31个,有初中生也有高中生,年龄相差五六岁。老师只有我们两个,我教数理化,另一位老师教语文。”

就这样,孙佃永在烟炉里教了半年学。

8毛8分钱报名高考,300分考上大专

之后,片里开始对学校重新划分,让初中生上孙板,高中生上口埠。为了离家近,孙佃永上了孙板,因为这里也组建了一个高中班。就在这时,命运的拐点出现了。

1977年9月底10月初,益都县召开一个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孙佃永也来开会了,并在会后到青州一中集体备课。期间,有人散发一些红纸绿纸印成的传单,是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当年入学招生的试题。“那时是工农兵学院,就是他们入学后的摸底考试试卷。”

通过广播报纸等渠道,孙佃永了解到,补充规定里说,高中毕业生(包括老三届高中毕业生),30周岁以下的可以报考。孙佃永解释:“老三届就是1966--1968年毕业的高中生,我就是属于括号里的人。”既然符合条件,报还是不报呢?毕竟高中毕业都这么多年了。正当他迟疑的当儿,有个同学说咱就权当试一试,考住考不住由他去,于是就着手报名。

“报名费是5毛钱,一寸照片花了3毛8分钱,一共8毛8分钱,穷的富的都能交得起。”当时报名控制得不很严,不光高中生报名,很多初中生也报了。报名也分文理,考虑到文科的多背背就行,相对容易些,孙佃永就报了文科,是语文、数学、政治、史地四门。

报了名,12月份就要考试,只有两个月的准备时间,教着两个班语文,干着一个班班主任的孙佃永就一边上班,一边利用晚自习后的时间进行复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结果,孙佃永以总分300分的成绩考中了昌潍师专。“满分是400分。那年试题很容易,多是初中知识。”他还清楚地记得语文试题就是解释一个成语,翻译一段文言文,写一篇题为《难忘的一天》的作文。

考试虽说简单,但由于当时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考住的人并不多,孙佃永记得村里七八个考的,只考住了他们两个,他当时所在考场也是只考住了两个。而据他后来的了解,当年参加全国第一年高考的考生共有570万人,录取数却仅有27万人。

民办教师一跃成为大学教师

“如果不是高考,我仍是民办教师,后来也可能会转正,但那也只是可能,中途不干的可能也是有的;如果不是高考,我分配到大学当老师的可能几乎是零。”每次忆及,孙佃永都感慨万千。

对孙佃永这些老三届来说,只有1977年和1978年两次高考机会,到1979年就不允许了,而他勇敢地把握住了这次机会。“知识改变命运”这个词儿用在他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

参加完高考,在1978年4月1日开学之前的这段时间,孙佃永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学校里不仅将他作为榜样来激励学生,还专门安排了一间办公室让他编写数学复习提纲,供当年参加中考的学生使用。

孙佃永高考的成功,归根结底,与他的自学能力是分不开的。而他也将这种能力一直应用到了后来的教学工作中。分配到潍坊教育学院之后,孙佃永在教好逻辑学的基础上,又于1981年在潍坊市以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考取了为期5年的华师大参加函授学习,获得了学士学位。2001年10月,全省组织骨干教师培训班,潍坊教育学院与全省其它师范类高校一起申报培训方案,结果孙佃永设计的方案在170份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省教育厅发给各大院校的培训范本。培训班连续办了三年,教育学院成为全省办得最出色的院校,三次获得省教育厅的表扬。孙佃永自己也从讲师、副教授一直干到了教授。

如今,退休在家的孙佃永常常想起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构想,在他看来,每一个人都要有梦想,一个个小小的梦想组合起来,才能托举起一个国家的大梦想,而高考,无疑为每个人的梦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从国家恢复高考后,从上到下才重视起教育来,才营造起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大环境。我们国家的快速发展是与那时培养的大量人才息息相关的。”孙佃永深情地说。

记者感言:

过去的高考,成为人们改变命运的最好捷径,因为那时大学是与分配工作相连的。而现在,由于社会的不断变革,好多大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待业的问题。但即便如此,参加高考,用知识武装自己,拿到一张大学毕业证,也就拿到了一张通往社会大门的通行证。因为无论哪一项工作都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正如孙佃永老师所言,现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不都是需要考录嘛,所以学习应该贯穿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一个人只要通过学习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就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和创业门路。(记者 锐箫)

编辑:董欣
文章推荐:

精选专题

  • 我市23所学校1322个车位限时免费面向社会开放,极大方便市民和游客停车。

  • 在刚刚结束的潍坊市中小学生体育联赛足球(小学组)比赛中,我市旗城学校女足以6:0的绝对优势,击败对手,强势夺冠。

  •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根据山东省委宣传部《关于开展“讲党史故事、读万卷好书”乡村阅读齐鲁行暨农家书屋万场主题阅读活动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潍坊市、青






青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网站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青州新闻网 青州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范公亭路东首广电大厦1楼、2楼

网络信息安全举报电话: 3303015 邮箱 : qznews360@163.com

鲁公网安备 37078102000006号 鲁ICP备1100013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10008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