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寨子守护一座桥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 2019-07-09 10:11:49     


桥面斑斑点点,青苔悄悄爬上碗口粗的圆木桩。河水湍急,任凭浪花拍打,这座坐落在贵州黎平县高屯村少寨的老木桥,历经85年风雨,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

1934年12月14日上午,一支红军先遣部队抵达少寨,发现河上的小木桥破旧不堪,而且桥板已被敌军抽走,无法承载大部队通行。正准备向当地群众求援时,发现整个寨子只剩下几位老人。原来,在红军抵达前,国民党反动派放出“赤匪”风声,吓得老百姓纷纷躲进山洞。

“不要怕,我们是工农红军,专门为穷人打天下的。”尽管衣衫褴褛,却说话和气、举止文明,丝毫不像打家劫舍的匪徒,老人们断定,来的不是坏人。午饭后,村民们陆续回到寨子,卸掉家里的门板,砍倒山上的大树,他们要为红军搭起一座新桥。

河水冰冷刺骨,场面热火朝天。年轻力壮的老乡和战士们泡在水里打桩,老人们则在河滩上生起几堆篝火,招呼大家上岸取暖……军民齐心,其利断金。短短半天时间,一座高3米、宽1.3米的木桥建了起来。傍晚时分,大部队顺利过河。

“把身上的棉衣泡进水里,捞起来就往火上扑,就这样保住了我们的砖瓦房。”从小听父辈讲故事的吴锡焰已听得耳熟能详。当晚,一位年轻战士不慎引发火灾,尽管全体将士奋力扑救,大火还是把寨子里的茅草屋烧得所剩无几。

第二天一大早,红军挨家挨户上门道歉,并从微薄的军饷中挤出银元,照价赔偿给受灾群众,“如果革命取得了胜利,我们要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就在同一天,中央红军胜利夺取黎平城。3天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城里召开会议,讨论红军的进军路线问题。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放弃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这次会议扭转了红军自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为遵义会议召开作了重要准备。

部队离开后,少寨群众为木桥取名“红军桥”,并定下寨规好好保护它。“16岁开始过来打下手,我也记不清自己修过多少次桥,所有工序都干过。”前些年,吴锡焰自掏腰包,特意请人在桥头立下一块石碑,刻上了木桥的名字。他说:“要让后辈记住它的来历,让这笔宝贵的红色遗产永远流传下去。”

如今,在木桥下游200米处,建起了一座能跑汽车的公路桥。而老木桥的使命没有结束,在它的见证下,红军当年留下的承诺,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编辑:成同坤
文章推荐:

频道精选

精选专题

  • 从远郊农村地区变成了生态宜居城区,从农业主导的村落变成了中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主导的产业新城,西青大地处处旧貌换新颜,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 江苏句容,正立志打造“长三角最令人向往的山水田园福地”,努力建成“具有最优营商环境的创新创业名城”“具有最佳人居环境的宜居宜游名城”“具有最美生态环境的养生养老名城”“最有味道的历史文化名城”,欢迎您的到来。

  • 70年来,新中国外交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始终致力于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人类进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有力指引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继往开来,开拓奋进,不断开创崭新局面。






青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网站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青州新闻网 青州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范公亭路东首广电大厦1楼、2楼

网络信息安全举报电话: 3303015 邮箱 : qznews360@163.com

鲁公网安备 37078102000006号 鲁ICP备1100013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10008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