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辉耀征程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 2019-09-25 17:18:47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满怀激情地建设新社会的精神文明,人民精神面貌为之一新、社会风尚为之一新。清新质朴、昂扬向上、团结奋进、无私奉献……当家作主的中国人民展现出令世界为之震撼的精神风貌。

70年,新中国所收获的伟大精神成果,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一位诗人心潮澎湃,他激动地写道:“时间开始了!”时间开始了,意味着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充满希望,一切都蕴含无限的生命力。

新中国究竟“新”在何处?答案也许就在一封信里。

就在开国大典结束后不久,毛泽东收到一封来自湖南的信,写信人是他已为革命牺牲多年的妻子杨开慧的表哥向三立,信中要求毛泽东为杨开慧的亲哥哥杨开智在湖南省城长沙“谋一个厅长方面的位置”。但毛泽东没有答应这个要求,他让儿子毛岸英给向三立回了一封信,信中说:现在是“新的时代”了,“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一个原因就在于:“皇亲贵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新中国是划时代的。新中国意味着藏污纳垢的旧社会被埋葬了,自由平等的新社会到来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崭新的国家、崭新的社会诞生了。

从成立之日起,新中国便高度重视用新的价值观塑造人民心灵,改造社会风俗。从禁毒禁赌禁娼到扫黑除恶,从婚姻恋爱自由到男女平等、同工同酬,从扫盲班到广播体操,从大力发展出版影视文化事业到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满怀激情地建设新社会的精神文明,人民精神面貌为之一新、社会风尚为之一新。清新质朴、昂扬向上、团结奋进、无私奉献……当家作主的中国人民展现出令世界为之震撼的精神风貌。在新中国,一位工人为了打出石油在冬天跳进深坑用身体去搅拌钻井平台的泥浆;在新中国,声望卓著的科学家为国防建设隐姓埋名数十年;在新中国,当特大地震灾害来临之际,排队献血的队伍一眼望不到边……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地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不断涌现,神州大地处处洋溢着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70年,新中国在创造发展奇迹的同时也创造精神奇迹: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女排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这些闪耀着时代光辉的中国精神标识着新中国的精神宽度与高度。70年,新中国所收获的伟大精神成果,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70年,天翻地覆,中国文化的实力令人刮目相看: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出版大国,每年出版图书超过51万种,发行100亿多册;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第二电影大国,每年拍摄电影超过1000部,票房600多亿元;今天的中国拥有近5000家博物馆、近3200家公共图书馆和22.5万家书店,每年参观博物馆的人次超过10亿、借阅图书近7亿册;今天的中国99%的人口可以收看电视收听广播,所有行政村都建有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

70年,中国用辉煌而绚丽的画卷证明了毛泽东的预言:“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成一个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与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编辑:成同坤
文章推荐:

频道精选

精选专题

  • 从远郊农村地区变成了生态宜居城区,从农业主导的村落变成了中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主导的产业新城,西青大地处处旧貌换新颜,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 江苏句容,正立志打造“长三角最令人向往的山水田园福地”,努力建成“具有最优营商环境的创新创业名城”“具有最佳人居环境的宜居宜游名城”“具有最美生态环境的养生养老名城”“最有味道的历史文化名城”,欢迎您的到来。

  • 70年来,新中国外交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始终致力于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人类进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有力指引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继往开来,开拓奋进,不断开创崭新局面。






青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网站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青州新闻网 青州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范公亭路东首广电大厦1楼、2楼

网络信息安全举报电话: 3303015 邮箱 : qznews360@163.com

鲁公网安备 37078102000006号 鲁ICP备1100013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10008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