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跋山遗址群①丨7万年前的“山东人”怎么吃烧烤?考古现场寻答案

来源:齐鲁网     时间: 2024-03-27 18:32:03     


原标题:解密跋山遗址群①丨7万年前的“山东人”怎么吃烧烤?考古现场寻答案

来源:海报新闻

原标题:解密跋山遗址群①丨7万年前的“山东人”怎么吃烧烤?考古现场寻答案

来源:海报新闻

跋山遗址第一期古人类活动面(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海报新闻记者 贺辉 首席记者 解强民 沂水报道

近日,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入选中国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80多处旧石器遗存构建起了沂河上游区域距今10万~1万年的考古文化序列。其中,跋山遗址出土了4万余件石器、动物骨骼化石等,不少兽骨化石上有明显的砸击、刮削痕迹。结合在距今7万年左右的地层中发现的多处用火遗迹,考古队员们连缀出了一幅古人类在湖边埋伏捕猎鹿和野马,并用石器就地分割、用火烤食的场景。

沂水跋山遗址考古现场位置(图中深灰色方舱处)

沂水跋山遗址考古现场

记者在位于沂水县跋山水库的遗址发掘现场看到,总深度达8米的遗址跨度从距今10万~6万年,考古研究人员根据土质土色、石器形态和测年研究,将其分为十四个文化层。“距今约6~7万年的第六至第八层和距今约10万年的第十二、十三层出土石器较多,被认为是古人类活动比较密集的时期。其他出土石器相对较少的层代表当时这里也有古人类活动,但不是中心区域。”跋山遗址群考古项目负责人李罡介绍。

“石器和不同种类的动物化石埋藏在一起,我们不禁想到一个问题:同时期的这些文物之间有什么关联?”李罡介绍,地层沉积相表明几万年前这里曾是比较缓慢的水流,因此石器和动物化石被两场洪水分别冲到这里的可能性不大。

沂水跋山遗址考古现场(图中深灰色方舱)位于跋山水库泄洪沟处

考古队员进一步观察,在一些动物骨骼化石上发现了石器作用的痕迹。“比如一些鹿类、马类动物的骨关节部位有刮擦的痕迹,应该是古人类用刮削器等石片刮兽骨上的肉留下的。还有一些动物的肢骨、长骨上有破碎痕迹,这在旧石器考古中一般认为是敲骨吸髓的产物,也就是砸开骨管吸食里面的骨髓。”

考古队员卢龙涛(左一)向记者介绍发掘出的石核石器

记者在考古现场的展览室看到,石器中的大量石核在大小、重量上都非常接近,形状也相对一致。考古队员推测,这些石核被古人类用于投掷攻击或砸碎兽骨。李罡介绍,发掘出的少量骨制品上能够明显看出有意加工、连续打片的痕迹。

沂水跋山遗址考古现场的远古动物化石

“这一时期(地层中)有很多黑土,它揭示出当时的沼泽环境,小型湖泊连在一起,成为条件较好的动物饮水地。”李罡介绍,古人类狩猎巨型动物难度很大,如果有些来此饮水的动物不慎陷入淤泥里,会大大增加狩猎成功的可能性。

考古人员的这一推测,在另一组考古数据中也得到了印证。考古队员发掘的探方里,有8具古菱齿象的下颌,其中6具都属于幼年个体。“小象的体力比成年象弱,陷入沼泽难以脱困,更容易被捕猎。”李罡介绍。

考古人员在跋山遗址第八文化层发现的用火遗迹

在跋山遗址的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还发现了炭屑和多处用火遗迹。记者在遗址考古现场看到,第八文化层清理出的平面上,集中分布着三块不规则圆形的黑色痕迹,符合火堆的形态。“从这里面提取的兽骨化石有烧黑的痕迹,石头也是黑的,表明这是古人类的用火遗迹。”李罡称,当时的古人类应该是采取平地堆烧的方式,进行烤肉、取暖等。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我们倾向于跋山遗址的下文化层为兼有营地和狩猎场性质的原地埋藏遗迹。”李罡介绍,考古队员将地质信息、出土文物等大量信息综合连缀,描绘了一幅7万年前生活在跋山区域的古人类狩猎的场景。

记者利用AI技术模拟的7万年前大象饮水场景

当时的跋山是一片水草丰美的沼泽地,赤鹿、野马、古菱齿象等野兽都来此饮水。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类观察到这一现象,并埋伏捕猎。一头缺乏经验的幼象因鼻子比成年象短,为了喝到水它一步步往前靠,脚下一滑不慎陷进了淤泥,越挣扎陷得越深。象群的救援没能挽救它的命运,小象最终体力耗尽不再挣扎。

记者利用AI技术模拟的古人类捕猎大象场景

此时,埋伏在草丛里的古人类一拥而上,投出大量石块朝象群砸去,象群一哄而散,这又导致一头饮水的赤鹿受惊,慌不择路跳进了沼泽。古人类经过持久消耗战,最终成功狩猎了奄奄一息的小象,还意外收获一头赤鹿。随后,他们在湖边生起火堆,就地分割象和鹿的肉并进行烤制。

饱餐一顿之后,他们将猎物“吃干榨尽”,不仅用刮削石器把猎物关节里的肉都剔干净,还用石头砸开了鹿的腿骨,吸食肥美的骨髓。一部分兽骨经过砍削,被制成了骨器工具。

沂水跋山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综合大量考古证据,考古队员得出了一个比较站得住脚的结论:当时生活在跋山区域的古人类智力有所发展,已经会利用天然陷坑进行狩猎,还能通过组织协调捕猎巨型动物,同时学会了使用火烤熟肉食,并能利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审签:张达伟

编辑:
文章推荐:

精选专题






青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网站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青州新闻网 青州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范公亭路东首广电大厦1楼、2楼

网络信息安全举报电话: 3303015 邮箱 : qznews360@163.com

鲁公网安备 37078102000006号 鲁ICP备1100013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10008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