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丨锦绣中华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时间: 2023-03-03 15:42:09
“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黔山秀水前,习近平总书记为传统技艺点赞。
羌绣、蜀绣、苗绣……“绣”里有为美好生活的奋斗,也有对中华文明的传承。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殖桑蚕、最早发明丝织技艺的国家。经线与纬线的交织,以针代笔的绣画,绵延千年,流传至今。
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其重要特征,也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毛纳村村民表演黎族歌舞。
坐落在热带雨林深处的海南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是一个黎族百姓聚居的村寨。
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黎锦图案是黎族各方言的标志符号,生动展现了他们的生产活动和民俗风情。黎族各方言区的文化生态,跃然“锦”上——每一幅黎锦都是一个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黎锦是浓缩了黎族历史与文化的独特“史书”。
△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织女”已由2009年申报时的不足1000人发展到近2万人。
“九仙织女下凡间,开创黎锦三千年。”黎族儿女手中的黎锦纺、染、织、绣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考察。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毛纳村调研时,遇到一个7岁的男孩在跟着奶奶学织锦。
被问到长大后的梦想,小家伙朗声答:“想跟奶奶一样。”
“很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手艺活,既传统又时尚。”
△2021年10月16日,海南东方文化广场,千名身着传统服装的黎族妇女熟练织黎锦。
这些年,海南加大资金投入,到2022年建成了5个300平方米的传习馆、148亩的原材料种植生产基地、16个黎锦技艺传承村。目前“黎锦进校园”已成为常态化活动,在海南多个市县学校均有开展,成为一门特殊课程。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头巾上的图案源自祖母传下来的纹样,筒裙的配色由妈妈亲手挑选,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晒”出黎锦的美。
独特的文化价值,是黎锦的魅力所在,也是传承的根基。
在潮之洲,潮水往复。潮州,自古有“岭东首邑”之称,文脉连绵,底蕴深厚。
潮州城内,千年古桥广济桥畔,广济楼巍然矗立。展厅里,刺绣、木雕、陶瓷、泥塑、手拉朱泥壶、麦秆剪贴画……一件件潮州非遗作品美轮美奂、巧夺天工。
“真精致!”“这个要耗费不少心力和时间吧!”“潮州人不愧是做工夫的!”这些精美工艺获得总书记的连连称赞。
△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潮州考察时,同几位非遗传承人代表亲切交流。
2020年10月,绣娘康惠芳在广济楼展厅内见到前来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
15岁拿起绣花针,康惠芳的潮绣生涯已有六十载。数十年来,她的潮绣精品曾作为礼物赠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拿大总理等国际政要。
“2015年,我参加了联合国举办的一个展览,被授予‘文化大使’的称号,为潮绣争了光。”回忆往昔,康惠芳有些激动,“没有国家的强大,不可能有这样的舞台展示我们的民间技艺,衷心感谢国家对我们这些非遗传承人的重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粤绣(潮绣)代表性传承人康惠芳
“你们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传承人,这个‘文化大使’当之无愧。感谢你们作出的贡献!”总书记说。
中国人的情感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记得住的乡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篇章。
在潮州,总书记叮嘱,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在四川成都战旗村,总书记察看蜀锦、蜀绣等手工艺品展示,还买下一双手工制作的唐昌布鞋;在江苏徐州马庄村的香包制作室,总书记对非遗传承人王秀英制作的香包赞不绝口……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徐州香包
今天,包括非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在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让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永远记得“回家之路”。
△2023年元旦假期,在贵州黔西化屋村,苗族同胞表演特色苗族歌舞。
贵州黔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居住着苗、彝、汉3个民族,其中绝大多数是苗族。
对于苗家儿女来说,苗绣就是他们的文字。运针走线,绣布记录着他们的过往和生活。2006年,苗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化屋村苗绣产业带头人杨文丽在网络直播间直播。
化屋村的姑娘从小就学习苗绣。不到30岁的杨文丽已经有20多年的绣龄,手艺是从姥姥和妈妈那儿传下来的。2016年,她决定不再外出打工,用积蓄开办了一间刺绣、蜡染的扶贫车间。
蜡染师彭艺,与杨文丽是化屋苗家蜡染刺绣文化传承的“双娇”。从小在化屋村长大的她,虽不是苗族,但耳濡目染中对苗族蜡染刺绣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研究生毕业后,她回到家乡。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考察时,彭艺向总书记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小时候,是沿着‘手扒岩’爬出去上学的。上大学,也是靠社会资助完成学业。现在,我选择回到村里创业,就是要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考察,了解发展特色苗绣产业、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等情况。
“很好!你也是不忘初心啊!”总书记说。
总书记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2021年,苗绣登上了上海时装周。这两年,化屋村苗绣产品在线上销售平台已小有名气。不仅是传统服饰,与苗绣相关的文创产品,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杨文丽的扶贫车间每年完成1000多套订单,年产值超过100万元,50多位农家妇女靠着苗绣开启了新生活。
△在化屋村扶贫车间,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车间里有服装刺绣、工艺品、蜡染等产品,销量良好。
在不断厚植现代化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物质条件的同时,化屋村用民族技艺结合工业化生产,让大山里的民族文化走了出去。民族文化传承,产业带动发展,这是新征程上的“化屋样本”。
△2023年1月25日,苗族村民在化屋村同心广场为游客表演民俗歌舞。
在化屋村六冲河畔的文化广场上,硕大的牛头和铜鼓与对岸的峭壁隔江相望。广场上,经常会有少数民族同胞身着绚丽的服装,打鼓吹笙,载歌载舞。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一幅幅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绣”品,沉淀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走过千年,在现代化征程上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执笔丨杨彩云
视觉丨江雨航
校对丨张亚楠
精选专题
-
2023-09-21 16:30:55
高举共同发展旗帜 同行人类进步
高举共同发展旗帜 同行人类进步正道——写在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两周年之际
-
2023-09-21 16:29:35
大道之行|绿色是共建“一带一路”
大道之行|绿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
-
2023-09-21 16:29:05
看图学习丨格外关心、格外关注
看图学习丨格外关心、格外关注 中国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