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木门唤醒的红色记忆
来源:青州新闻网 时间: 2020-01-10 11:19:53
青州新闻网1月10日讯(记者 冷文雪) 一扇看似普通的木门,却蕴藏着一段荡气回肠的红色故事。而这扇沾染着英雄鲜血的木门,现如今就被收藏在邵庄镇岔河村村民张明发的乡情记忆馆里。正是有了这扇木门,张明发的乡情记忆馆被赋予了更加特殊的意义。
因为十分爱好收藏,张明发将家中空闲的房屋改造成了具有乡土气息的乡情记忆馆。在张明发的乡情记忆馆里,整齐地摆放着不同年代的农具和生活用品。这些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物件”,却成了张明发眼中的“稀罕物”。“这些收藏品都是我平时四处收集来的,现在科技发达,各种工具更新换代特别快,之前生产生活中离不开的工具,现在都很少有人见过,知道它们的用途了,我成立这家记忆馆的初衷,就是保留老百姓曾经的生活记忆。”张明发一边详细地介绍着每一件收藏品的名称、用途和使用年代,一边和记者说。
从成立乡情记忆馆至今,张明发收藏了近600件老物件,留存了属于当地人的乡土记忆。而对他意义最大的却是一扇木门。这扇高约1.8米,宽0.67米的木门,看似普通,但门上或深或浅的痕迹却无声地讲述着一段血与火的革命历史。说起这扇木门的来历,张明发就像打开了话匣子。
1947年夏末秋初,正值解放战争胶着期,陈毅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奉命攻打临朐。虽说是攻打临朐,但当时的华野指挥部却设在我市的弥河镇政府。东建德村离临朐四十华里,东临弥河,那时是华东局工商部的驻地,也是闻名四乡的八路军根据地,村民支援革命的热情高涨。
在整个战役中有这么一群特殊且容易被忽略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保障了整场战役的胜利,他们就是抗战中的“支前民夫”,而弥河镇东建德村村民韩克志的两个叔叔韩祥玉和韩祥美就是其中的两人。
据韩克志回忆,当时部队物资奇缺,连担架都没有,很多伤员得不到有效救治。在那个紧急时刻,门成了最现成最合适的“担架”,他的两个叔叔把家中木门拆下来,一前一后抬着就上了战场。“从弥河镇政府把炸药抬往前线,再从战场上把需要救治的伤员抬下来,有的时候也运送烈士遗体。”
前方打仗,后方军需供应很重要。躲着国民党的飞机和大炮的轰炸,韩家两兄弟往返于后方和前线之间,用这扇木门运送过无数物资,这场战役打过去撤回来,打了三次才打下来,而韩克志的叔叔也跟着在战场上来来回回支援了三次。
战役结束后,韩克志的两个叔叔将这扇木门带回了家,家里的奶奶得知这扇木门抬过遗体后,坚决不让再用这扇门,“那个年代老人思想封建,非常忌讳这一点,觉得对活着的人不吉利”,因此这扇门就被闲置在一旁,这一待就是三十年。1977年,韩克志当兵复员回家,准备盖新房子,因为当时家里穷,这扇浸泡了烈士们鲜血的木门又被再次找了出来,和另外一扇木门配套起来,当了院子的大门,这一用就用到了现在。
前一阵子,因为村里厕所改造需要挖坑,韩克志不得不把大门拆了,在拆大门的过程中,韩克志想起了那一段硝烟弥漫、舍身忘死的英雄往事。考虑到这扇门背后的红色历史,他舍不得随便丢弃,便在朋友圈里发布了消息,希望有人能够收藏它。
张明发看到了这条朋友圈后,立刻和韩克志取得了联系,听完这扇门背后的故事,张明发十分感动,当即决定把它弄到馆里收藏起来。据张明发介绍,当时,这扇木门十分“抢手”,市里好几家民俗馆都抢着收藏,他因为第一时间联系了韩克志,才有幸收藏了这扇木门。
收藏到了心爱的老物件,张明发内心十分欢喜、爱惜,他开车把门拉回来以后,经过仔细的清理和打磨,把它保存到馆里。张明发告诉记者,当初建这个乡情记忆馆,就是为了让现在没见过这些老物件的年轻人,通过收藏品去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真实生活,“可不能小瞧了这些过时的生活、生产用品,它们都曾是祖祖辈辈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工具,每件都记录了农村、农民生活的痕迹,也寄托了几代人的感情。”而这扇具有光荣历史和红色记忆的木门对于张明发的乡情记忆馆意义更大。“虽然馆里的东西很多,但这扇木门却是最有收藏价值的物品。”
红色文化映射红色岁月,红色收藏唤醒红色记忆,张明发轻抚着这扇木门,眼前仿佛看到了七十年前的风云变幻。张明发说:“既然把这扇门收藏过来,我就要好好爱护它,好好保存它,有来参观的,我第一个介绍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背后的红色故事。”
精选专题
-
2021-12-17 16:21:15
2021 平凡的一天 不凡的一年
-
2021-12-17 16:21:00
远山的回响|清华女博士后回村务农
-
2021-11-11 16:12:23
青州的他俩好样的!点赞!
青州新闻网11月11日讯 11月6日,对于秦女士来说是惊心动魄的一天。想起那天发生的事情,现在还心有余悸。6日下午5点钟,正在家中做饭的秦女士,接到邻居的电话,对方拜托秦女士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