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长辉:难忘三十年前修缮万年桥

来源:青州新闻网     时间: 2019-11-29 08:36:27     


青州新闻网11月29日讯(记者 马加荣) 凌晨六点,当青州城还沉寂在睡梦中时,位于邵庄镇大山深处的高薛村已经响起了“叮叮当当”的打石声,在一户普通的农家院落,64岁的石匠高长辉正挥舞着工具一凿一刀仔细雕琢一块青石,石屑四溅中一台石碾渐渐成型。别看高薛村地处偏远,三四十年前这里可是十里八乡闻名的“石匠村”,那时候家家户户忙着分割石料、加工雕刻,高长辉至今记得下雪天石匠们光着膀子、抡着铁锤分割石料的场景,而青州人耳熟能详的万年桥二十四孝图、云门山牌坊、范公亭玉带桥皆出于此。

说起与万年桥的缘分,寡言少语的高长辉眼里闪过光彩,在他看来这是自己石匠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1985年腊月十九,我们正在建范公亭公园里的玉带桥和南边那个小桥,突然接到通知,让抓紧时间完工,有个大工程要干。”高长辉口中的“大工程”就是万年桥修缮工程。

万年桥,俗称北大桥,它横跨南阳河,旧时曾是青州南阳城与东阳城之间的咽喉。这座桥始建于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木结构虹桥,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就是以青州南阳河上的虹桥为蓝本的。万历二十二年,北大桥增修,建为七孔桥,石崖天设,铁柱钉连,桥两边设石栏,栏柱顶端雕石狮、宝瓶,栏板雕“二十四孝”图及其他纹饰。文化大革命期间,桥栏上的宝瓶、狮子悉数被毁,石雕图案用水泥覆盖。1986年在南阳河畔伫立千年的万年桥迎来大修,而施工者正是高氏父子。

“我们村毗邻黑山,自古以来就有开山当石匠的传统,几乎全村都以修坟、打路牙石、桥石为生。改革开放后我父亲高学志第一个开始打石头,我们三兄弟长大后也都入了这个行当。”高长辉说,家族传承加上多年摸爬滚打,高氏父子的石雕手艺愈发精进,从起料、打糙到打细、抛光,一凿一劈,栩栩如生,声名远播,并先后承接了玉带桥、云门山牌坊、驼山牌坊等工程,至今在驼山牌坊底座一处不起眼的地方,依然可以看到工匠高学志的名字。

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损毁严重,1986年的这次修缮力度很大,而高氏父子负责的则是任务量最大、工艺最精巧的桥面以上部分。“桥石、栏杆、板面雕刻、宝瓶和石狮子,加上桥头增雕的两对大石狮,都是我父亲带着我们兄弟仨加上村里的石匠好手一共19个人干的。为了能修旧如旧,再现万年桥的盛世风光,我父亲骑着自行车四处查阅了大量县史和文字资料,一点一点拼凑起早已失散的二十四孝,就连桥栏杆上的19个石狮子都神态动作各不相同,很多细节都是自己琢磨和想象的。”而高长辉的任务也不轻松,他负责带领几个年轻人在东山石窝里开石料,“怎么选到最结实的石料,想要哪块料,从哪里下镐,都是技术活,一旦开破了料,好几吨的石料就白瞎了。”

为了能在当年八月十五如期完工,高学志带领他们加班加点,白天干“绣花活”,晚上光线不好了就干粗活,下雨下雪都得干,不光时间要求得紧,质量上要求更是严格,但凡有一点破绽就得返工,只有达到质量了才给计工分。“那时候我们年轻人能参与这么大的工程建设,都觉得很荣幸,想着以后逢人就可以自豪地说‘万年桥是我修的’,因此19个人就和一个人一样心齐,挤出点时间来先让别人去吃饭,自己匆匆吃两口接着干,你干得快,我比你还快,你干得好,我比你干得还好,就想赶紧把活儿干完。”

一块栏板长一米六,高80公分,重550斤,连打石料带雕刻,加班加点20天才能出一块,仅36块栏板就占了大半工期,此外还要更换桥栏雕石、灌注水泥、复制栏柱等,施工压力可见一斑。在高长辉的记忆里,工程后期尽管身心俱疲,但父亲却常常天不亮就起床,“他心里惦记着没有干完的活儿”。而所有的施工人员包括高长辉都忙得“满头满脸都是土,头发竖着,嗓子哑了。”八月十五完工的时候,天已经擦黑,没有任何庆祝仪式,所有的人骑上自行车驮着行李就往家里跑,“哪有什么心思庆祝,累到极限了,就想赶紧回家补补觉。”

1986年10月1日,万年桥正式竣工通车,整修后的万年桥长86米,高9米,宽9.4米,安然卧于南阳河上,驮人载车,贯通河水,勾通两岸,巍峨壮观。

如今,父亲早已故去,大哥二哥也已年迈,家里唯一能抡得动石锤的只有高长辉一人,尽管儿女事业有成,早已不需要他养家糊口,但每天早晨六点,老人依然会准时起床,拿起已经磨得发亮的家伙什,一凿一刀精心雕刻,他希望留下更多的作品,让后人感受石雕的魅力……

编辑:成同坤
文章推荐:

精选专题






青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网站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青州新闻网 青州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范公亭路东首广电大厦1楼、2楼

网络信息安全举报电话: 3303015 邮箱 : qznews360@163.com

鲁公网安备 37078102000006号 鲁ICP备1100013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10008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