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早:推着独轮车上前线

来源:青州新闻网     时间: 2019-11-25 09:34:28     


青州新闻网11月25日讯(记者 马加荣 通讯员 段东) 解放战争时期,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有一支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他们推着独轮车、挑着肉菜、担着军粮,冒着密集的弹雨,奔波在火线和后方之间,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刘振早就是其中一员。

记者来到邵庄镇刘镇村刘振早家时,老人已经早早从集上赶了回来,尽管已经91岁高龄,腿脚不太灵便,但精神头十足,平时靠电动轮椅代步。刘振早是土生土长的邵庄镇刘镇村人,据他回忆,15岁那年家乡遭了灾,再加上日本鬼子的扫荡和掠夺,生活极度贫困,父亲在饥寒交迫下病饿而死。为了活命,他随母亲改嫁到博兴县陈熟镇殷楼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异乡,刘振早小小年纪就去地主家当苦力,没白天没黑夜地干活,不仅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忍受地主打骂。

抗战胜利后,村里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分浮财的斗争,当时解放军就驻扎在他们村里,不仅从不和国民党的部队一样耍官威,平时还帮老乡斩草喂牛、干农活,和当地村民培养出了很深的感情。刘振早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信念的种子从此埋在了他的心中:“共产党才是咱农民的军队,能带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积极报名参加了民兵支前大队,跟随华东野战军南征北战。从黄河边到临朐再到江苏,他们推着粮食,担着伤兵,跟随部队日夜行军,全力保障军需供给和后勤保障,和前线战士一起彻底粉碎了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的阴谋。

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开始了战略大反攻,刚从战场回家的刘振早,再一次临危受命,推着独轮车跟随部队一路南下。在徐蚌战场上,战士们在前方浴血奋战,刘振早和老乡们在后方没白没黑地抬担架、运干粮、送弹药。由于伤员比较多,我军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下令不管是我军伤员还是国军伤员一律抢救,同等对待,这无疑增加了支前民兵的任务。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刘振早他们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个个体力透支,极度疲倦,抬担架时往往是前面的人领路,后面的人边跟着走边眯一会,然后交换位置,轮流休息。

尽管身处战场后方,但危险也始终伴随左右。有一次,刘振早和一位姓陈的老乡抬着担架从火线运送一位重伤员,途中遭遇敌机轰炸,呼啸的炮弹从天而降,危急时刻,他和老乡来不及思考,不约而同趴在伤员身上掩护伤员。轰炸过后,刘振早从尘土里抬起头,才发现那位老乡已经牺牲,他忍着悲痛从地上爬起来,背起伤员继续前进……宁波战役中,刘振早和支前民兵们一起奋不顾身抢救伤员,创造了一夜七次上火线,连续抢救伤员30余人的纪录。

宁沪杭战役结束后,部队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刘振早因为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首长为他佩戴上军功章,并授予他“山东博兴县支前模范”的荣誉称号。1949年6月15日,刘振早在宁波加入中国共产党,说到入党的初心,他的眼睛里散发着炯炯有神的光芒,“共产党最得民心,有了共产党才有今天的好日子,我一生做人做事都要跟党走。”

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博兴县,当选为殷楼村团支部书记、民兵大队长,工作中他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国家划拨下来的救济和补贴,他从不允许自己的家人去领,全部都分给村里最贫苦的老百姓。六十年代初,刘振早带着一家老小回到祖籍刘镇村定居,先后担任村治保主任、民兵连长等职,在家乡建设中,他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搞特殊化,出大力,流大汗,为村民排忧解难,在当地村民中树立了很好的口碑。

70多年过去了,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早已成为满头白发的老人,回想起那段如火如荼的战争岁月,他仍然激动不已,平常他最喜欢跟村里的孩子讲打仗时候的故事,“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啊,那是多少革命先烈,多少共产党人洒热血换回来的呀!我岁数大了,但我依然一颗红心向着党,希望你们要好好学习,做正直、善良、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孩子,才能成为合格的党的接班人。”在孩子们认真朴实的眼睛里,他看到共产党的精神必定薪火相传,传唱不息。

编辑:成同坤
文章推荐:

精选专题






青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网站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青州新闻网 青州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范公亭路东首广电大厦1楼、2楼

网络信息安全举报电话: 3303015 邮箱 : qznews360@163.com

鲁公网安备 37078102000006号 鲁ICP备1100013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10008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