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师明:一辈子忘不了党的恩情

来源:青州新闻网     时间: 2019-11-22 09:38:09     


青州新闻网11月22日讯(记者 马加荣 通讯员 段东) 在供电局三宿舍住的人都知道,小区里有位90岁的老大夫,名叫房师明。老人一辈子从医,亲手治愈过数以万计的病人,从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依然有许多患者慕名而来请他诊治,但说到老人参加革命的事,知道的人却很少。其实这位老人既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医者,更是一名战功累累的战士,从17岁参军入伍起,他的一生就和“救死扶伤”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讲起参加革命的岁月,老人记忆犹新。1947年秋天,一支队伍来到经济开发区房古村,一边搞土改一边动员青年群众参军,“那时候国民党、还乡团在村里作威作福、横行霸道,只有解放军对老百姓是真心好,谁家有困难就帮着谁家,村里人见到他们就像见到了亲人一样。”年少的房师明被深深感染,怀着满腔热忱和同村11名青年一起参军。从沾化到黄县再到黄河南边,房师明揣着母亲蒸好的黄菜心窝窝头,来到了刚刚成立的渤海一师,“那时候条件很差,周围都是盐碱地,冬天北风冷得刺骨,没得吃没得穿,还没等到开春,我们一起去的同乡就跑了六个,都受不了那个苦啊。”

因为年龄小,新兵集训后房师明被安排到了卫生队,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战场上,在国民党军队飞机加大炮的轰炸下,前方战士浴血奋战,房师明他们在后方沉着冷静救治伤员,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济南战役。“激战一共持续了整整八天八夜,由于我军装备比较落后,国民党军队白天用飞机加大炮夺取阵地,我们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再把白天丢失的阵地夺回来。这样拉锯式的阵地争夺战导致战士们伤亡惨重,而当时卫生队的医疗条件有限,药品十分紧缺,仅仅有盐水、碘伏、红药水、布绷带等最基本的医药用品,只能给战士们进行简单的包扎后再转入后方救治,很多战士因为抢救不及时再也没有醒过来……”

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房师明成长很快,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包扎止血等技巧。“我年龄小、身体灵活,每次都尽心尽力抢救伤员,有时候没有纱布了,就从衣服上撕下一条来先给他们包扎上。”经他包扎的伤员,基本上不需要后方医院二次包扎,止血效果也很好,以致到后来团里都抢着让他去包扎。

1948年10月6日,刚刚参军一年的房师明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他还记得连长对他的嘱托,“共产党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希望你以后好好干,说啥也不能给党丢脸。”成了党员,房师明的干劲更足了。部队冲锋,他紧跟在后,随时救治转移受伤战士;流弹纷飞的战场上,他抬着担架飞奔,躲避敌人火力攻击;他把仅有的饭菜让给负伤的战士,自己就着菜汤吃陈米饭。

子弹不长眼,长期奔波在战场一线运送伤员,房师明身上也多次负伤。“现在看着像个好人,其实我根本站不起来,腿里没劲,一走就摔跤。”他指着自己的小腿说,“有一次在战场上运送伤员,为了躲避流弹,一脚踏进了炮弹坑,崴了腿,从那就好不了了,转业的时候还给我评了个三级残疾。”

1970年房师明从上海转业,因为惦记家里的父母,他拒绝了留在上海、济南和市里大医院的机会,回到了王母宫医院,“少小离家老大回。当年我们一起留在部队的六个同乡,一个牺牲在淮海战场,一个在1950年国民党轰炸上海时被掩埋在倒塌的房屋下,连尸首都没找到,剩下的都挂了花,如今活着的也就是我一个人了,我还有什么理由挑挑拣拣,还有什么理由不感恩?”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房师明在乡镇卫生院兢兢业业,用在部队掌握的医学知识造福十里八乡的百姓,当时农村医院设备差、人员少,群众求医问药没有保障,尽管是一名外科医生,但他从发烧感冒、创伤到手术,样样拿得起放得下,甚至退休后还为周围几个村庄的村民义务免费治病。

房师明告诉记者,他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言传身教中感染了军人的气质,长大参加工作后也都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如今五个孩子都是党员,甚至大儿子一家三口也都是党员。“回顾这一生,尽管后来转业回了家乡,但我一辈子没有脱离党,一辈子是党的人,一辈子也忘不了党的恩情。”老人最后说。

编辑:成同坤
文章推荐:

精选专题






青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网站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青州新闻网 青州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范公亭路东首广电大厦1楼、2楼

网络信息安全举报电话: 3303015 邮箱 : qznews360@163.com

鲁公网安备 37078102000006号 鲁ICP备1100013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10008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