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馆 思乡的路标

来源:青州新闻网     时间: 2019-11-21 09:08:09     


青州新闻网11月21日讯(记者 王萌) 乡愁对于离开家乡的人来说,也许是故乡的一幢老屋、一棵大树、一座山丘、一条小溪。但若走进何官镇石家村,你便会发现,原来,乡愁还可以“装”进小小的村史馆。馆内一件件富有乡村特色和泥土气息的老物件勾起了不少人的回忆。如今,这个村史馆不但是村民们记住乡愁的载体,更是该村发展特色旅游、展示形象的鲜活名片。

步入村史馆,历史文化展馆摆放着一件件老物件,有石磨、石碾、纺车等农家生产生活用品。还有铭记革命历史记录社会发展的红色物件、老照片等。每一件藏品都耐人寻味,仿佛带回到了过去的岁月。众多的老物件,在这个不大的房间里重现风采,引起了不少村民们的回忆。

“看,这个叫碾子。我们小时候就用它把高粱、谷子、稻子等粮食脱壳或者碾碎。”“这个是风箱,原来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家里一做饭就得帮忙拉风箱啊,哈哈。”村史馆内,几位村民,饶有兴致地欣赏着一件件老式生产生活用具,回味起孩童时光。

石家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刘炳义介绍说,为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为后人留下更多的“乡愁”,今年八月份,他们建立了这个村史馆。村史馆,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石家村红色文化展室。主要展示了许世友、高新亭、中共四边县办公旧址等相关资料,另一展室为石家村历史文化展室。“希望通过这个村史馆,能把原来石家村村民生产、生活的历史展示给后人,让后代在品味传统文化之时记住家乡人民的劳动精神和光荣传统。”刘炳义说道。

刘炳义告诉记者,别看这个村史馆不大,但馆内的这些老物件都是村民辛苦收集来自动捐献给村史馆的。“这是村民李庆友家捐献的石臼。这个石臼得有八十多斤沉,是他家在挖地基的时候从宅基地底下挖出来的。在新石器时期石磨出现之前,就是用这个石臼破碎粮食。砸碎了以后,再筛。当时李庆友一听村里要建村史馆二话不说就搬来了。”刘炳义介绍道。

在石家村,像李庆友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村民李相尧便是其中一位。在村里刚开始建村史馆的时候,他便搬来了一个坛子。据他介绍这个坛子在他家已经传了七代了,一直半埋在土里。曾经有人出高价回收,他都没卖。谈及无偿捐赠给村里的原因,李相尧告诉记者:“这个坛子在我家就像个传家宝一样,也有很多我儿时的记忆。现在捐给村里,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看到它,毕竟现在很多老物件都没有了,希望能够把这些老物件好好地保存下来,将来后代也能看到。”

在村史馆内的红色展室,墙上挂满了许世友故居、中共益寿临广四边县委办公旧址等历史遗迹的展板,详细地介绍了石家村的红色革命史。“现在村里发展越来越好,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在缅怀革命英雄先烈的同时积极宣扬爱国主义精神,搞好村里的红色教育。”刘炳义说道。

说话间,村史馆内来参观的村民越来越多。65岁的贾大爷就是其中一位。自村史馆开放后,他有空便带着孙子来溜达溜达。贾大爷喜欢对着馆里陈列的一件件老式生产用具,跟孙子讲述过去村里的故事。“现在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村子也建设得越来越美。村史馆展示了石家村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记录了石家村发展的脚步,这是留给我们子孙的一笔财富。”贾大爷感慨道。

对于已上初中的李子荣来说,虽然从小生长在农村,但对不少展示在村史馆里的物件仍感到新奇:“看了这些过去年代用的工具,对于老一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就生出敬佩之情。”

今年69岁的村民赵满喜说,村史馆建起了全村人的精神家园,大家来到这里,看看昔日自己经历过的年代、生活过的环境、使用过的农具,很兴奋。再和老邻居、新朋友拉拉话,谈笑间距离更近了,心更暖了。

小小的村史馆充满了温情,在这里老年人能寻找到过去的记忆,年轻人能感受到先辈的付出,让优秀的村风、家风得以传承,让地域红色文化得以弘扬。让本村历史和文化熏陶后代,使乡贤文化的脉络得以延续。

编辑:成同坤
文章推荐:

精选专题






青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网站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青州新闻网 青州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范公亭路东首广电大厦1楼、2楼

网络信息安全举报电话: 3303015 邮箱 : qznews360@163.com

鲁公网安备 37078102000006号 鲁ICP备1100013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10008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