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刊发 | 探索文旅融合青州样本 推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

来源:青州新闻网     时间: 2022-05-12 08:35:46     


近日,新华社刊文《探索文旅融合青州样本 推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以下为报道内容:

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青州古城获评中国文旅融合示范景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均评为国家一级馆,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青州成绩斐然。

着眼构建适应市民需求和游客需要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青州市创新融合新理念,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工作思路,扎实开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工作,探索公共文化机构与旅游服务中心深度合作方法路径,初步形成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和服务效能整体提升的新格局。

机构整合,完善城乡一体服务体系

青州市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全覆盖,基本构建“纵向贯通、横向互联”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该市整合基层文化服务站点,建立旅游服务载体,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遴选有丰富旅游资源的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服务中心进行差异化改造,与所在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相协调,灵活设置游客服务、特色文化展示、公共阅读服务等功能区域。

青州进一步开拓公共文化场馆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在市图书馆一楼增设旅游咨询服务台、青州旅游产品展示区;充分发挥市文化馆专业优势,在开展本地群众与游客交流互动活动中提高服务效能。使得公共文化设施基础设施和服务进一步完善,既成为本地周末、假期居民休闲的“文化高地”,又在全域旅游发展中成为旅游打卡地。

资源聚合,打造宜居宜旅窗口驿站

青州市坚持用文化引领和发展旅游,用旅游传播和弘扬文化,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让时空穿越。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方面,该市也做好资源聚合文章,通过资源、项目、平台、活动的有机融合,将旅游公共服务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资源聚合,形成城乡一体、覆盖全域的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进景区。积极开展公共图书服务进景区、进民宿、进酒店等方面的实践,将优质公共图书服务延伸至基层,打造了云门引民宿书舍、杏花村景区书舍等10余处旅游书吧,不仅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丰富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在古城内培育了非遗传习场所、小戏台等文化业态,多方式的文化展示使这座明清建筑特色的古城具有了浓浓的“书卷气”“文化味儿”,也使得游客在旅途中享受到丰盛的“文化大餐”。

公共文化场馆景区化。青州博物馆将自身文化内涵和旅游潜力进行深度挖掘,充分发挥文化传承阵地、旅游发展载体的作用,以多样化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推介青州优质文旅资源。使用“科技+文物”“文创+体验”等手段,增加参观趣味性和参与性。整合社会资源,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博物馆,现场技艺展演的同时,邀请游客互动体验,共享文化创新成果。

功能融合,丰富主客共享产品供给

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凭借“中国书画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优势,青州市每年举办翰墨青州书画年会、中国(青州)国际文化艺术品博览会,吸引国内外书画爱好者参展观展,带动旅游业发展。依托深厚的孝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定期举办“孝文化艺术节”“乡村旅游文化节”,推出孝德文化体验游、自然生态风光游等休闲旅游产品,年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推出一批文化体验精品项目。依托古城5A级景区,引进800多家业态多样的店铺入驻,4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常态化展演,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青州特色文化。井塘古村是电视剧《红高粱》取景地,是青州市重点乡村旅游点,创编特色表演,让游客参与其中,近距离感受特色传统文化。打造室内村史馆、文化墙体画,涌现出王家辇村、胡林古村等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名村,乡村文化建设成为一道靓丽风景。

开发一批特色文化创意产品。文化创意产品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现代工艺制作完美融合的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是游客可以带走的文化。近年来,相继推出的赵秉忠状元卷、汉代宜子孙玉璧、青州红丝砚、隆盛糕点、瑞兽金峱等文物复制品和非遗手造产品成为畅销旅游纪念品,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编辑:
文章推荐:

精选专题

  • 兴业银行青州支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扣我市产业发展需求,持续创新服务方式,用金融活水润泽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

  • “这个管道可燃物很容易积聚,造成危险……”在一家化工企业,市应急管理局安全专家在检查时发现企业生产装卸区管道存在安全隐患,当场提出整改要求。

  •   为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近期,益都街道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对涉爆涉尘等高危行业精准反复检查,多管齐下除隐患,确保企业安全有序运行。






青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网站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青州新闻网 青州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范公亭路东首广电大厦1楼、2楼

网络信息安全举报电话: 3303015 邮箱 : qznews360@163.com

鲁公网安备 37078102000006号 鲁ICP备1100013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10008

x
x
x
x